首页» 科研平台» 智库平台» 研究简报

2003年第2期(总第104期) 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朱希刚)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作者: 点击数: 448 发布时间: 2003-03-20

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状况及其变化

 

汪三贵、杨颖

 

本研究利用四川、贵州、陕西和甘肃四个省四个贫困县229个农户的跟踪调查资料,比较和分析同样的农户在不同时期获得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的状况及其变化。由此判断贫困地区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些变化。

一、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状况

(一)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变化

农户参与信贷市场是指农户从信贷市场上借入资金。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样本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比例比1997年下降了,尤其是对正规信贷市场的参与。没有借贷的农户比例从1997年的33.2%上升到了2000年的48.9%,而且这种下降主要表现为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农户比例的下降,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只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的农户比例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变化,我们依据农户1997的财产水平将样本户均分为三组。结果表明,不同财产组没有借贷的农户比例在2000年均有所提高,且该比例的上升幅度随农户财产的减少而增大。其中,最低财产组的正规借贷比例从1997年的54.6%下降到2000年的15.6%,较其他两组有更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就参与户数而言,贫困地区有借贷的农户比例在1997-2000年间下降了,且最低财产组的下降幅度最大,尤其是参与正规借贷的农户比例。

(二)农户借款金额的变化

数据显示,参与借贷的农户数虽然在减少,但借款农户的借款金额却在增加,从1313.5元增加到了1622.8元,而且农户非正规借款额的增长幅度(从849.2元增加到1534元)远远大于正规借款额的增长幅度(从1211.2元增加到1383.9元)。因此,借款总额的增加主要是非正规借款大幅度增加所导致的。

就不同财产组而言,各组非正规借款的增长幅度均高于正规借款。其中,最高和中间财产组农户的正规借款金额分别从2584.3元和1262.1元减少到1333.3元和1250元,而最低财产组却从582.8元大幅度增加到了1555.8元。同时,各组非正规借款额均有所增加,且以最低财产组的增长幅度为最大,从510.8元增加到了1568元。因此,与其他两组相比,初始财产最低的组参与借贷的农户数虽然大幅度减少了,但其借款金额却在大幅度增加。

二、经济状况对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影响

在1997年的第一轮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信贷市场农户的比例随农户经济状况的提高而下降。但到2000年,我们却发现不同财产组的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趋势也不明显。这种变化是因为不同组的农户借贷能力的变化导致的还是因为经济状况变化后需求发生变化导致的?

为了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又将样本农户按2000年的财产水平进行分组,考察不同组农户信贷市场的参与情况。结果发现,农户对信贷市场的参与程度与其财产的多少密切相关,财产水平越高的组对信贷市场的参与程度越低,不管是正规信贷市场还是非正规信贷市场都是如此。其中,最高财产组2000年只有37%的农户有借贷,而最低财产组65%的农户有借贷。这与我们在1997年调查中发现的趋势完全一致,并且更加明显。同时我们发现,与1997年相比,最低财产组(按1997年的财产水平分组)农户的财产在2000年较其他两组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每户平均财产从1018.33元增加到了1810.72元,而这一组参与信贷市场农户的比例也下降得最大。可见,农户对信贷市场参与程度的变化与其财产的增减有密切的关系。

三、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能力

在贫困地区经济状况越好的农户越不借钱,越贫困的农户借钱的比例越高。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状况好的农户的借贷能力比条件差的农户低,而更可能是高收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信贷需求。

我们用农户迫切需要借款时最多能借到的金额和调查时农户手头现有的借款额之和作为衡量农户信贷能力的指标。整体而言,1997-2000年间,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能力提高了,平均每户最大借贷额从3289.3元增加到了5046.6元,增长了53%。但是正规信贷能力与非正规信贷能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正规信贷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1.01%下降到了38.45%。可见,农户的总体感觉是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在增加,非正规金融市场已越来越成为农户获取信贷资金的主要途径。

若按1997年的财产水平进行分组,可以发现各财产组农户的信贷能力均有所提高,且最低财产组的提高幅度最大,从1753.3元提高到了3637.5元。在信贷结构上,除中间组的正规信贷比重从40.19%提高到43.31%外,其余两组均有所下降,且最低财产组的下降幅度最大,从30.6%下降到了26.62%。这表明尽管最低财产组农户的正规信贷能力较其他两组有更大幅度的增加,但其增长幅度低于非正规信贷,该组农户的信贷资金更多地来源于非正规信贷市场。

农户信贷能力的提高与信贷市场参与程度的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信贷能力的提高说明如果农户真正需要贷款,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借款,特别是从非正规渠道。因此,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程度的下降就不能完全由正规信贷供给减少和贷款难度增加来解释,因为农户完全可以从非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来弥补正规信贷的不足。借款农户比例的减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户的信贷需求不足,而且收入和财产越高的农户信贷需求越低。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户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分析农户贷款使用方向的变化以及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变化。

四、贫困地区农户的借款用途

农户借款和使用贷款的目的是尽量使家庭的福利最大化,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农户会将借款用到对长期的家庭福利带来最大效率的地方。如果农户增加某个方面的信贷投入,可以认为该项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对农户的福利影响在增大,反之则在缩小。

从贷款使用结构来看,总的趋势是样本农户用于生产方面的贷款比重下降了,而用于消费方面的比重却上升了。在生产性贷款中,只有私营活动使用贷款的比重上升了48%,而其他活动的贷款使用比重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尤其是在农业投入品方面,如用于购买化肥的贷款比重和购买其他投入品的贷款比重分别下降了32%和79%。在各财产组之间,低收入组不仅生产性贷款使用比重的下降幅度最大(-55%),而且私营活动的贷款使用比重也有所下降,其他两组私营活动的贷款使用比重均有所提高。在消费性贷款中,农户用于孩子教育、医疗和住房的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而用于日常开支的贷款比重日益减少。其中,最低财产组的农户在2000年将1/5以上的贷款用于孩子教育,而最高财产组和中间财产组则将大量贷款用于医疗支出。

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只向农户发放生产性贷款,尽管这一政策已经开始变化,但消费性贷款的比重依然极低。而农户对生产性贷款的需求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因此,随着农户对消费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在现有政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户的非正规借款的增长高于正规借款的增长将是必然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与农户的实际信贷需求的脱节,是导致“农户抱怨很难从信用社借钱和信用社抱怨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客户”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贫困地区农户的经济活动

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不足显然与农户的实际经济活动和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市场状况有关。我们以农户的收入构成和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农户比例来看农户经济活动的变化。

与1997年相比,2000年贫困地区农户的平均纯收入[1]从3173.6元增加到了4595元。其中,工资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而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却绝对地减少,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4个百分点,私营活动收入的比重略有下降。就不同财产组(按1997的财产水平分组)而言,最低财产组每户平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他两组,这与农户财产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且无论是哪一个财产组,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都是工资性收入。

此外,我们又分组比较了各财产组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农户比例。与1997年相比,虽然绝大多数的农户仍然从事农业活动,但农户比例略有下降,而从事非农活动(包括挣工资活动和私营活动)的农户比例大大提高,尤其是从事挣工资活动的农户比例从44.54%提高到了55.9%。其中,中间财产组从事私营活动的农户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而最低和最高财产组从事挣工资活动的农户比例分别提高了18和17个百分点。

由于挣工资活动的收支比率(成本占总收入的比重)低于私营活动和农业活动,因而从事挣工资活动的农户的信贷需求要低于从事私营活动和农业活动的农户,多数情况下能从工资收入中得到解决。即使需要借钱,也主要依靠非正规信贷来满足。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连续下降和贫困地区的非农产业不发达,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而相对减少了私营活动和农业活动的投入,从而使其生产性信贷需求也相应减少。因此,生产性信贷需求不足是导致农户参与正规信贷市场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缺乏灵活性(只注重生产性贷款)更加加剧了这种变化趋势。

六、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四个贫困县229个农户跟踪调查资料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比例在下降,特别是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比例大幅度减少。这种变化在初始财产最低的农户组表现得更为明显。

两轮的调查都发现,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程度与农户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状况越好的农户,无论从正规还是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的比例越低。

尽管农户实际参与信贷市场的程度在降低,但农户的信贷能力却在提高。而且经济状况与信贷能力成正比,即收入和财产越高的农户能借到的钱也越多。可见,农户实际参与信贷市场程度的下降并不是因为农户借不到钱,主要是农户没有足够的信贷需求。收入越高,农户的信贷需求越低。

贫困地区的农户将借到的资金越来越多地用于住房、孩子教育和医疗方面,生产性借贷的比例在下降。由于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正规金融机构还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农户抱怨信用社不贷款和信用社抱怨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客户这一矛盾的现象。

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下降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以获取工资性收入,而对农业和私营活动的投入在减少。农户的这种选择有与近年来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而贫困地区非农的私营活动机会有限相关。由于外出打工的收益成本之比远高于农业和私营活动,挣工资活动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不高,且主要通过自己或非正规信贷市场来解决。结果是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下降,而这种下降又更多地表现在正规金融市场上。

 

* 本研究得到福特基金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073038),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1] 此处的纯收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挣工资活动和私营活动收入,不包括转移性收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