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平台» 智库平台» 研究简报

2006年第2期(总第144期) 黑龙江三市县发展农村金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王东阳等)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6-01-15

黑龙江三市县发展农村金融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王东阳等

     

2005年8月中下旬,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牵头组织科研人员对黑龙江省双城市、尚志市、延寿县农村金融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门调研。调研组走访了农户、种养大户、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禽蛋批发市场、禽类加工企业、酒业公司,并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人民银行等市县金融机构以及三市县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财政局的领导、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调研组在综合分析三市县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政府部门指导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形成了发展农村金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一、三市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省双城市、尚志市、延寿县属哈尔滨市管辖,都列入全国商品粮生产百强县,双城市还是全国奶牛第一县,延寿县则为国家级贫困县。粮食、畜牧业生产加工已发展为三市县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2004年双城市、尚志市、延寿县的总人口分别为80.6万、61.8万、25.7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6.0亿元、88.4亿元、1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56万元、1.43万元、0.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868元、3810元、3548元。

1、农村信用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当前,三市县的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已全面收缩,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经营业务伴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粮食流通市场化已逐步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发展为农村金融主要服务机构。2004年双城市农业贷款余额2.71亿元,其中信用社贷款余额2.1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7%。2001年至2004年,尚志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面由63%增加到97.1%;延寿县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发放,由2000年的0.37亿元增至2005年4月末的1.78亿元。

2、农村信用社农贷业务以粮食生产贷款为主,规模化养殖及农产品加工营销难以得到贷款,农村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贷款。目前,三市县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用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种植业小额贷款为主,“春放秋收冬不贷”。贷款方式为3~5户联保,额度一般在3000~5000元之间。养殖业贷款占农业贷款额的比重在10%~30%之间,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发展禽蛋业、奶牛养殖业,最高额度在1~3万元之间,采取抵押联保方式,多为一年期。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筹资困难。截至2005年3月末,尚志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村粮食深加工、粮食流通、农民搞交通运输等贷款2060万元,仅占信用社贷款总额的5.7%。

3、农村消费型贷款处在起步阶段,民间借贷比较普遍。除农业扩大再生产外,农户迫切需要的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等分期偿付的中长期贷款,目前仍然很难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贷出。民间借贷(当地称“抬款”)现象仍较普遍,一般由亲属、朋友担保,利息都在1分以上。

4、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少,地方财政基本上为“吃饭财政”,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量微弱。目前,中央与省级财政对三市县支持主要是转移支付项目,包括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人畜引水补贴等。如2004年尚志市仅为2000万元左右。延寿县2004年财政收入0.54亿元,仅为当年财政支出的1/3。农田水利设施、村庄道路硬化、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投入短缺、支持渠道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判断,双城、尚志、延寿三市县的农村金融支持作用,仅处在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的推进阶段,与广大农户、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强烈需求极其不相称,由此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逆向循环”、三个不衔接。为防范风险,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相继制定了贷款责任人和审批人终身连带责任、贷款发放极其苛刻的内部管理制度,如信用、多户联保、抵押、质押、强制性保险等,一方面成效非常显著,基本上杜绝了农户不良贷款、不放企业贷款,实现了高度压力型下的“零风险贷款”,另一方面,农户、企业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需要的跨年度投资周期长、贷款额度大,虽然能够增加贷款收益,但风险也相应增大。在现行的金融管理运行方式下,由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很难建立起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发展越快风险越大资金支持力度就越小、企业发展越少财源越缺金融能力就越难提升的不良局面,形成与农业扩大再生产发展反方向的资金运营“逆向循环”,出现“零风险贷款”供给与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农业产业化资金强劲需求不衔接,农村金融机构的“恐贷”、“惧贷”行为与农户、企业强烈的贷款作为不衔接,农村金融自身发展壮大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不衔接。这种由于金融供给方式不合理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打破,形成新的供需衔接、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三市县发展农村金融的探索

 

双城、尚志、延寿三市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做法。

一是建立奶牛安全保障中心,有效降低了养殖奶牛过程中的意外风险。为减轻奶牛非正常死亡(防疫造成奶牛过敏反应死亡、他人投毒或纵火死亡)给养牛户造成损失,双城市建立了奶牛安全保障中心,市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奶牛风险专项基金,农户每头奶牛每年向中心交纳20元风险金,对参加风险管理的奶牛的非正常死亡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标准在2000~6000元之间。

二是地方财政设立企业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并以财政作担保、充分利用省级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缓解了部分企业在技改与扩建中的资金紧缺问题。在双城,由市财政划拨给市农村信用联社200万元,作为企业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使一些原来没有可能从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获得了一定贷款额度。双城市政府积极利用黑龙江省专项扶持资金,由市财政做担保,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地引进了雀巢、娃哈哈、旺旺、菊花味精、雨润集团等知名企业,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村信用社不断开发新的贷款品种,贷款方式更加灵活,贷款的审批权限也逐渐放宽。今年,尚志市农村信用社开发出2~3年农民中长期住房贷款,并且资金结余的信用社可开展助学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如购置生活用品、农机具等贷款。贷款采取灵活方式,信用社职工也可以在本社为他人担保贷款,额度单户在3万元以内。贷款权限有所放宽,5万元(含5万元)以下贷款不必报联社审批。快捷、便利的贷款方式,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资金需求。

四是工商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地开展了农业贷款业务。为适应市场需求,双城市工商银行2004年在一个乡发放贷款1100万元,为该乡300多农户缓解了资金难题。由于股份制改革、筹备上市等原因,目前工商银行这项贷款业务已暂停,但据调研情况来看,改制之后工商银行将继续拓展农业信贷业务。此外,在双城市,对于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农户,金融机构一般要求农户购买与贷款金额相等、保险费率在4~6%之间的商业保险。

三市县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农户贷款逾期率低,回收率几乎为100%,农民的信用度非常高。而发生的几起企业逃废贷业务,都与地方行政干预有关。实践证明,“落后的农村经济不需要多少金融服务”、“农民不讲信用”、“农村金融风险大”等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迫切性

 

从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上分析,双城、尚志、延寿三市县做强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粮食产业,通过“主辅换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猪、肉牛和奶牛等畜牧产业,引进发展一批国际品牌、市场大、拉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来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进一步带动当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大发展,一方面使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更加稳固,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使农户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转向常年需求、跨年需求和大额需求。据实地调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每100元产值资金投入分别为67元、65元和80元。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每100元产值资金投入分别为33元、80元与90元。农村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需要贷款周期长、额度大、可持续供给的资金作支撑。而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直接引发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生活环境整治以及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需求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收入增加而不断扩张,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层次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因此,必须打破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间的“逆向循环”,实现农村金融供需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机衔接。

从金融发展要求上分析,当代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本和资产的配置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配置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资本作为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其配置效率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前景。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标志着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应密切联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针对富裕农户、中等农户、低收入农户和贫困农户对发展资金的分层需求,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业的发展周期及企业资金周转循环期的不同要求,切实改变目前的单一农村信用社支农为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共同支持“三农”,改变目前的短贷为短、长贷并举,改变目前的富裕农户贷款支持为不同类型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同等支持,大力吸引资本、促进投资、进而达到最有效地资本资产配置,把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中的风险尽可能地转化为收益。可以说,充足到位的资金供给、高效便捷的信贷经营模式和基地企业规模带动是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农村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参与竞争更增加了这一关键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四、政策建议

 

1、实施“需求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推行农村金融组织资金供给多元化,以满足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当前,农户贷款风险小,回收率高,发展型、消费型贷款逐步增多,贷款规模也越来越大,国家应鼓励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针对不同类别的农产品生产周期、资金周转特点等,研究建立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风险定价机制,开发各类商业性及政策性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国家应对到农村开展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切实按照农户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灵活性、便利性的信贷服务。

2、建立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为增强大宗农产品产区的发展后劲,减轻农户发展种养业的负担,国家应降低种养业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对农户种养业贷款实行回收后的补贴或本息减免,对贫困户、低收入农户实行全免。为把农业风险补偿与规模种养贷款相结合,建议国家设立发展型的优势农产品保险专项资金和农业担保基金,对奶牛、肉牛、禽蛋、肉羊、水产品等风险较大的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及营销贷款实行保险费补贴,建立为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提供担保的信用机制,率先在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试点。

3、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存在,证明切实存在民间金融市场,民间借贷有利可图。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部分农户、企业先富裕起来、手中握有资金,一部分农户、企业急需发展资金,由此必然形成民间借贷。因此,应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组织,着手建立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新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紧张问题。其次,鼓励支持建立“会员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金融企业,采取“自愿入股、滚动发展、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变过去单纯的“资产抵押”为“资产资金双抵押”,为股东提供股本多倍的贷款担保额度和其他经济合同的担保。

4、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资源,实行农村公共投入的市场化运作。

当前,粮食购销、农村扶贫、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分散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各机构内部营利驱动的影响,资金投向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需求极不衔接。为此,建议国家设立新农村社区建设计划,整合相关政策性金融业务资源,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每年以村一级为单元编制发布农村公共品投资计划,通过招投标进行市场化运作,实行财政、金融和村民三方共同出资分摊公共品成本的方式,把原本支持“三农”的资金真正运用到农村的公共事业建设上。

5、以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为导向,重点加大国家对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区的支持力度。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产业链正在拓展延伸,产业集群区正处在规模扩张阶段。为节约资源、改善生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国家要增大对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区的投资建设,着重引导集群区内发展“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共创知名地域品牌,将优势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等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朱希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