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11期(总第94期) 1、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许世卫) 2、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汪三贵) 3、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1-11-30
【字体:

目录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许世卫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汪三贵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张陆彪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

许世卫 博士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向世界开放,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国际农业分工与合作的良好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优质稻米,是我国迎接入世粮食竞争的最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国的水稻产量又有一定的提高和稳定,优质稻生产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二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优质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优质稻面积发展速度快,但达国标品种优质比例较低。2000年优质稻达到了1800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优质稻谷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2%,2001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为460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优质稻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从品种来看,2000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普查,在所调查的1091个水稻品种中,按国标分析,仅有118个优质品种,优质率为1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达国标优质稻品种优质率仍较低。因此,从一定意义说,目前我国各省优质稻面积的发展速度与普及率不能代表我国稻米品种的优质率,优质稻米的品质改良还需进一步加强。

水稻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开端的同时,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部分地区优质稻米产销衔接不密切,许多地方开发的优质水稻农民种植后没有企业收购,或收购价格低于普通水稻。二是在主要粮食产区,绝大多数稻米加工企业还不能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在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优质稻主区产加销难以有效协调发展。三是我国水稻生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自产自消比例高(约70%左右),商品率低(仅30%),而在稻米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进行土地、稻谷商品的市场化操作中,尚有许多市场化不到位的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省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数量较多,但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真正上种植规模的品种数量又不多,而且各省、市、自治区都自主安排种植规模和发展规划,从全国整体来看,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加入WTO后,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1.进行优质水稻的种植分区、收购分储

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用途的专用水稻生产区。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工业用、饲用为主的优质早籼稻和优质食用中、晚籼稻,其中部分地区宜作为出口优质米生产基地。在华南一带以生产食用稻米为主,同时也兼作饲用,双季早籼稻则主要作为贮备粮和工业用粮。在华东华北适宜于发展食用优质稻和酿造黄酒的粳糯稻。在华北发展食用粳稻。

目前,我国各地的粮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收购来的稻谷是按季节来储藏,而没有对同一季节收购的稻谷分品种储藏,这样就造成了销售时的品种和品质间的混杂。今后,粮食企业在收购稻谷时应实行一品一仓或一类一仓,保证优质专用。

    2.推进优质水稻的产业化、专用化

针对优质水稻产业化经营薄弱的状况,应当加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各种形式的优质水稻产业化。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或自身进行加工面对消费市场,或与企业发生联系,可以增加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益也更加有保障。根据不同用途的稻米,实行专业化生产、专门化贮藏、专用化加工,改变现阶段产非所用的状况。

    3.理顺关系,继续深化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管理体制改革

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情况和进一步理顺关系的角度出发,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粮食已能基本满足需求、品质状况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要加强政府粮食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能力,给市场传递快速、准确、具体的信息。建立能够监控粮食状况的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协调起粮食供需市场,确保水稻在加入WTO后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汪三贵  博士

近20年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中国政府的贫困线估计,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2.5亿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然而,如果按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1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13。中国将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种不同影响将逐步展现。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贫困农户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进程的冲击。

一、入世对农村贫困的可能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不同产业和人群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入世带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利大于弊。但对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以小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业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弊大于利。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贫困农户的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产出品和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总体而言,我国贫困户比非贫困户更依赖种植业而较少依赖非农活动。在种植业内部,贫困农户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和豆类等旱作作物。种植业由于具有土地密集型的特点,在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最没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而贫困地区的农户种植的恰好是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但是,贫困农户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给自足,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多数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因此,作为生产者的贫困农户会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收入减少,但作为消费者的贫困农户也同时因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支出减少。入世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在未来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中贫困农户是净生产者还是净消费者。作为净生产者的贫困户毫无疑问将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受损,而作为净消费者的贫困户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

需要注意的是,西南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户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在市场上销售玉米、土豆等粗粮,同时购买大米消费。玉米对大米贸易条件的恶化将直接降低这部分农户的生活水平。我国华北、东北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收入来源单一,粮食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地区农户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可能导致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出现。

二、贫困农户的应对策略和限制因素

在中国入世后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的冲击下,贫困农户面对自己无法把握的市场变化和收入的波动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使创收活动尽量多元化,以降低市场风险。但多元化的生产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等的支持,而贫困农户目前很少从正规渠道获得这些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以私人借贷和高利贷为主,技术仍主要使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技术,很少和现代实用技术结合。

2、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动用储蓄和财产来尽可能保证已有的消费水平。因此,储蓄和财产基础对农户消费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贫困农户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脆弱。

3、在动用自己的储蓄和财产仍不能保证基本消费的情况下,农户便会通过借贷来维持基本生活。在贫困地区,消费性的借贷不仅在私人借贷总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我国高度集权的国有金融体制和运行不良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本不能满足贫困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民间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不合理限制又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用。

4、村民之间和亲友之间的社会互助也是穷人度过生活难关可以依靠的重要社会资源。但这种社会互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整个社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如干旱)和市场波动时,所有农户都受到打击而无力相互帮助。

5、通过以上的措施还不能维持消费时,贫困农户将通过削减消费来达到收支平衡。首先受到削减的将是非食品支出、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基本医疗,然后是食品消费。对教育支出的削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能力,而对基本医疗和食物的支出减少,会使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和病情持续恶化,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从而陷入持久的贫困恶性循环中。这是贫困家庭和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四、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反贫困政策

入世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将是长期和多方面的,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系统并相互协调的政策措施,以降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到人口的不利影响,稳定我国的扶贫成果,保证社会公平。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实行以充分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优先发展能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重点从支持产业发展转向支持社会服务,并重点投向贫困地区。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最低食物安全保障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以及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第三,支持农户多元化的创收活动,防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迫农户从事政府不能提供市场保障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加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户的财产基础(包括私人财产和公共财产),为农户的多元化创收活动提供条件。第五,改革和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鼓励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和新的信贷机制的创新,容许民间借贷并使其合法化。实行有利于改善穷人持续地获得金融服务的信贷政策。第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对贫困农户的科技推广服务。第七,培育农村的各类市场组织,特别是鼓励农户自己的市场组织的发展,增强贫困农户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

张陆彪  博士

中国即将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成员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入世贸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基础受到破坏。我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加入世贸与农业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会扩大,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又难以得到遏止,因此不可避免地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农业在近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类似“绿色革命”一样的技术革新,从而能够使粮食生产有大幅度的增加。

从全国粮食战略来讲,政府如果仍然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加入世贸后对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又会带来新的压力,但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

对农业环境影响较大的是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尤其是人均水资源将从目前的“缺水地区”水平可能会持续下降到“极端缺水地区”水平,会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环境污染也会进一步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但是应该看到,即使我国不加入世贸,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将来也会逐渐出现。

相反,世贸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所规定的有些条款,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反面要求更高的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因此这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又是具有有利的方面。

对加入世贸对农业资源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的应对措施有三条:(1)我国粮食主产区规划已经到了进行重新布局的时候了。务必尽快适当调减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地区的粮食供应量。(2)调整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改全部的“粮食安全”战略为“口粮安全”战略,适当增加饲料粮的进口量。这不仅不会对我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反而有利于减轻我国为增加和保证粮食供给水平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在内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食物安全。

科学的立场是,不仅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而且要认识到加入世贸对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优化我国粮食生产规划,调整粮食安全战略,从而对农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目录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许世卫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汪三贵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张陆彪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

许世卫 博士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向世界开放,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国际农业分工与合作的良好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优质稻米,是我国迎接入世粮食竞争的最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国的水稻产量又有一定的提高和稳定,优质稻生产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二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优质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优质稻面积发展速度快,但达国标品种优质比例较低。2000年优质稻达到了1800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优质稻谷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2%,2001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为460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优质稻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从品种来看,2000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普查,在所调查的1091个水稻品种中,按国标分析,仅有118个优质品种,优质率为1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达国标优质稻品种优质率仍较低。因此,从一定意义说,目前我国各省优质稻面积的发展速度与普及率不能代表我国稻米品种的优质率,优质稻米的品质改良还需进一步加强。

水稻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开端的同时,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部分地区优质稻米产销衔接不密切,许多地方开发的优质水稻农民种植后没有企业收购,或收购价格低于普通水稻。二是在主要粮食产区,绝大多数稻米加工企业还不能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在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优质稻主区产加销难以有效协调发展。三是我国水稻生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自产自消比例高(约70%左右),商品率低(仅30%),而在稻米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进行土地、稻谷商品的市场化操作中,尚有许多市场化不到位的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省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数量较多,但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真正上种植规模的品种数量又不多,而且各省、市、自治区都自主安排种植规模和发展规划,从全国整体来看,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加入WTO后,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1.进行优质水稻的种植分区、收购分储

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用途的专用水稻生产区。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工业用、饲用为主的优质早籼稻和优质食用中、晚籼稻,其中部分地区宜作为出口优质米生产基地。在华南一带以生产食用稻米为主,同时也兼作饲用,双季早籼稻则主要作为贮备粮和工业用粮。在华东华北适宜于发展食用优质稻和酿造黄酒的粳糯稻。在华北发展食用粳稻。

目前,我国各地的粮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收购来的稻谷是按季节来储藏,而没有对同一季节收购的稻谷分品种储藏,这样就造成了销售时的品种和品质间的混杂。今后,粮食企业在收购稻谷时应实行一品一仓或一类一仓,保证优质专用。

    2.推进优质水稻的产业化、专用化

针对优质水稻产业化经营薄弱的状况,应当加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各种形式的优质水稻产业化。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或自身进行加工面对消费市场,或与企业发生联系,可以增加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益也更加有保障。根据不同用途的稻米,实行专业化生产、专门化贮藏、专用化加工,改变现阶段产非所用的状况。

    3.理顺关系,继续深化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管理体制改革

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情况和进一步理顺关系的角度出发,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粮食已能基本满足需求、品质状况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要加强政府粮食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能力,给市场传递快速、准确、具体的信息。建立能够监控粮食状况的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协调起粮食供需市场,确保水稻在加入WTO后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汪三贵  博士

近20年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中国政府的贫困线估计,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2.5亿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然而,如果按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1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13。中国将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种不同影响将逐步展现。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贫困农户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进程的冲击。

一、入世对农村贫困的可能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不同产业和人群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入世带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利大于弊。但对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以小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业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弊大于利。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贫困农户的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产出品和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总体而言,我国贫困户比非贫困户更依赖种植业而较少依赖非农活动。在种植业内部,贫困农户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和豆类等旱作作物。种植业由于具有土地密集型的特点,在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最没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而贫困地区的农户种植的恰好是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但是,贫困农户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给自足,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多数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因此,作为生产者的贫困农户会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收入减少,但作为消费者的贫困农户也同时因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支出减少。入世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在未来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中贫困农户是净生产者还是净消费者。作为净生产者的贫困户毫无疑问将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受损,而作为净消费者的贫困户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

需要注意的是,西南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户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在市场上销售玉米、土豆等粗粮,同时购买大米消费。玉米对大米贸易条件的恶化将直接降低这部分农户的生活水平。我国华北、东北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收入来源单一,粮食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地区农户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可能导致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出现。

二、贫困农户的应对策略和限制因素

在中国入世后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的冲击下,贫困农户面对自己无法把握的市场变化和收入的波动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使创收活动尽量多元化,以降低市场风险。但多元化的生产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等的支持,而贫困农户目前很少从正规渠道获得这些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以私人借贷和高利贷为主,技术仍主要使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技术,很少和现代实用技术结合。

2、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动用储蓄和财产来尽可能保证已有的消费水平。因此,储蓄和财产基础对农户消费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贫困农户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脆弱。

3、在动用自己的储蓄和财产仍不能保证基本消费的情况下,农户便会通过借贷来维持基本生活。在贫困地区,消费性的借贷不仅在私人借贷总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我国高度集权的国有金融体制和运行不良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本不能满足贫困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民间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不合理限制又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用。

4、村民之间和亲友之间的社会互助也是穷人度过生活难关可以依靠的重要社会资源。但这种社会互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整个社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如干旱)和市场波动时,所有农户都受到打击而无力相互帮助。

5、通过以上的措施还不能维持消费时,贫困农户将通过削减消费来达到收支平衡。首先受到削减的将是非食品支出、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基本医疗,然后是食品消费。对教育支出的削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能力,而对基本医疗和食物的支出减少,会使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和病情持续恶化,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从而陷入持久的贫困恶性循环中。这是贫困家庭和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四、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反贫困政策

入世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将是长期和多方面的,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系统并相互协调的政策措施,以降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到人口的不利影响,稳定我国的扶贫成果,保证社会公平。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实行以充分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优先发展能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重点从支持产业发展转向支持社会服务,并重点投向贫困地区。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最低食物安全保障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以及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第三,支持农户多元化的创收活动,防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迫农户从事政府不能提供市场保障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加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户的财产基础(包括私人财产和公共财产),为农户的多元化创收活动提供条件。第五,改革和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鼓励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和新的信贷机制的创新,容许民间借贷并使其合法化。实行有利于改善穷人持续地获得金融服务的信贷政策。第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对贫困农户的科技推广服务。第七,培育农村的各类市场组织,特别是鼓励农户自己的市场组织的发展,增强贫困农户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

张陆彪  博士

中国即将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成员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入世贸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基础受到破坏。我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加入世贸与农业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会扩大,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又难以得到遏止,因此不可避免地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农业在近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类似“绿色革命”一样的技术革新,从而能够使粮食生产有大幅度的增加。

从全国粮食战略来讲,政府如果仍然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加入世贸后对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又会带来新的压力,但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

对农业环境影响较大的是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尤其是人均水资源将从目前的“缺水地区”水平可能会持续下降到“极端缺水地区”水平,会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环境污染也会进一步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但是应该看到,即使我国不加入世贸,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将来也会逐渐出现。

相反,世贸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所规定的有些条款,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反面要求更高的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因此这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又是具有有利的方面。

对加入世贸对农业资源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的应对措施有三条:(1)我国粮食主产区规划已经到了进行重新布局的时候了。务必尽快适当调减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地区的粮食供应量。(2)调整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改全部的“粮食安全”战略为“口粮安全”战略,适当增加饲料粮的进口量。这不仅不会对我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反而有利于减轻我国为增加和保证粮食供给水平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在内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食物安全。

科学的立场是,不仅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而且要认识到加入世贸对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优化我国粮食生产规划,调整粮食安全战略,从而对农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目录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许世卫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汪三贵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张陆彪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

许世卫 博士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向世界开放,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国际农业分工与合作的良好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优质稻米,是我国迎接入世粮食竞争的最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国的水稻产量又有一定的提高和稳定,优质稻生产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二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优质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优质稻面积发展速度快,但达国标品种优质比例较低。2000年优质稻达到了1800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优质稻谷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2%,2001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为460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优质稻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从品种来看,2000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普查,在所调查的1091个水稻品种中,按国标分析,仅有118个优质品种,优质率为1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达国标优质稻品种优质率仍较低。因此,从一定意义说,目前我国各省优质稻面积的发展速度与普及率不能代表我国稻米品种的优质率,优质稻米的品质改良还需进一步加强。

水稻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开端的同时,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部分地区优质稻米产销衔接不密切,许多地方开发的优质水稻农民种植后没有企业收购,或收购价格低于普通水稻。二是在主要粮食产区,绝大多数稻米加工企业还不能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在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优质稻主区产加销难以有效协调发展。三是我国水稻生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自产自消比例高(约70%左右),商品率低(仅30%),而在稻米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进行土地、稻谷商品的市场化操作中,尚有许多市场化不到位的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省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数量较多,但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真正上种植规模的品种数量又不多,而且各省、市、自治区都自主安排种植规模和发展规划,从全国整体来看,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加入WTO后,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1.进行优质水稻的种植分区、收购分储

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用途的专用水稻生产区。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工业用、饲用为主的优质早籼稻和优质食用中、晚籼稻,其中部分地区宜作为出口优质米生产基地。在华南一带以生产食用稻米为主,同时也兼作饲用,双季早籼稻则主要作为贮备粮和工业用粮。在华东华北适宜于发展食用优质稻和酿造黄酒的粳糯稻。在华北发展食用粳稻。

目前,我国各地的粮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收购来的稻谷是按季节来储藏,而没有对同一季节收购的稻谷分品种储藏,这样就造成了销售时的品种和品质间的混杂。今后,粮食企业在收购稻谷时应实行一品一仓或一类一仓,保证优质专用。

    2.推进优质水稻的产业化、专用化

针对优质水稻产业化经营薄弱的状况,应当加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各种形式的优质水稻产业化。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或自身进行加工面对消费市场,或与企业发生联系,可以增加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益也更加有保障。根据不同用途的稻米,实行专业化生产、专门化贮藏、专用化加工,改变现阶段产非所用的状况。

    3.理顺关系,继续深化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管理体制改革

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情况和进一步理顺关系的角度出发,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粮食已能基本满足需求、品质状况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要加强政府粮食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能力,给市场传递快速、准确、具体的信息。建立能够监控粮食状况的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协调起粮食供需市场,确保水稻在加入WTO后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入WTO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汪三贵  博士

近20年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中国政府的贫困线估计,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2.5亿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然而,如果按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1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13。中国将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种不同影响将逐步展现。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贫困农户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进程的冲击。

一、入世对农村贫困的可能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不同产业和人群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入世带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利大于弊。但对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以小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业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弊大于利。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贫困农户的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产出品和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总体而言,我国贫困户比非贫困户更依赖种植业而较少依赖非农活动。在种植业内部,贫困农户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和豆类等旱作作物。种植业由于具有土地密集型的特点,在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最没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而贫困地区的农户种植的恰好是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但是,贫困农户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给自足,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多数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因此,作为生产者的贫困农户会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收入减少,但作为消费者的贫困农户也同时因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使支出减少。入世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在未来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中贫困农户是净生产者还是净消费者。作为净生产者的贫困户毫无疑问将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受损,而作为净消费者的贫困户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

需要注意的是,西南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户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在市场上销售玉米、土豆等粗粮,同时购买大米消费。玉米对大米贸易条件的恶化将直接降低这部分农户的生活水平。我国华北、东北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收入来源单一,粮食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地区农户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可能导致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出现。

二、贫困农户的应对策略和限制因素

在中国入世后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的冲击下,贫困农户面对自己无法把握的市场变化和收入的波动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使创收活动尽量多元化,以降低市场风险。但多元化的生产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等的支持,而贫困农户目前很少从正规渠道获得这些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以私人借贷和高利贷为主,技术仍主要使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技术,很少和现代实用技术结合。

2、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动用储蓄和财产来尽可能保证已有的消费水平。因此,储蓄和财产基础对农户消费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贫困农户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脆弱。

3、在动用自己的储蓄和财产仍不能保证基本消费的情况下,农户便会通过借贷来维持基本生活。在贫困地区,消费性的借贷不仅在私人借贷总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我国高度集权的国有金融体制和运行不良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本不能满足贫困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民间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不合理限制又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用。

4、村民之间和亲友之间的社会互助也是穷人度过生活难关可以依靠的重要社会资源。但这种社会互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整个社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如干旱)和市场波动时,所有农户都受到打击而无力相互帮助。

5、通过以上的措施还不能维持消费时,贫困农户将通过削减消费来达到收支平衡。首先受到削减的将是非食品支出、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基本医疗,然后是食品消费。对教育支出的削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能力,而对基本医疗和食物的支出减少,会使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和病情持续恶化,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从而陷入持久的贫困恶性循环中。这是贫困家庭和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四、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反贫困政策

入世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影响将是长期和多方面的,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系统并相互协调的政策措施,以降低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到人口的不利影响,稳定我国的扶贫成果,保证社会公平。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实行以充分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优先发展能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重点从支持产业发展转向支持社会服务,并重点投向贫困地区。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最低食物安全保障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以及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第三,支持农户多元化的创收活动,防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迫农户从事政府不能提供市场保障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加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户的财产基础(包括私人财产和公共财产),为农户的多元化创收活动提供条件。第五,改革和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鼓励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和新的信贷机制的创新,容许民间借贷并使其合法化。实行有利于改善穷人持续地获得金融服务的信贷政策。第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对贫困农户的科技推广服务。第七,培育农村的各类市场组织,特别是鼓励农户自己的市场组织的发展,增强贫困农户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必然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吗?

张陆彪  博士

中国即将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成员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入世贸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基础受到破坏。我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加入世贸与农业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会扩大,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又难以得到遏止,因此不可避免地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农业在近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类似“绿色革命”一样的技术革新,从而能够使粮食生产有大幅度的增加。

从全国粮食战略来讲,政府如果仍然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加入世贸后对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又会带来新的压力,但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

对农业环境影响较大的是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尤其是人均水资源将从目前的“缺水地区”水平可能会持续下降到“极端缺水地区”水平,会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环境污染也会进一步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但是应该看到,即使我国不加入世贸,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将来也会逐渐出现。

相反,世贸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所规定的有些条款,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反面要求更高的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因此这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又是具有有利的方面。

对加入世贸对农业资源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的应对措施有三条:(1)我国粮食主产区规划已经到了进行重新布局的时候了。务必尽快适当调减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地区的粮食供应量。(2)调整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改全部的“粮食安全”战略为“口粮安全”战略,适当增加饲料粮的进口量。这不仅不会对我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反而有利于减轻我国为增加和保证粮食供给水平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在内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食物安全。

科学的立场是,不仅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而且要认识到加入世贸对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优化我国粮食生产规划,调整粮食安全战略,从而对农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