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4期(总第106期) 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研究 (蒋和平)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3-05-16
【字体:

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研究*

蒋和平 教授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农业科技园的产生及发展背景;2、农业科技园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3、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与分类;4、农业科技园的空间布局与运行系统;5、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机制;6、农业科技园的技术组装模式;7、农业科技园带动功能和评价指标体系;8、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运行模式及典型的案例分析;9、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10、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项目研究依据基本来自于农业经济学、农业科技管理学、农业推广学和系统工程学;主要理论支点是技术渗透与扩散理论、农业区位理论与发展极理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在本课题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适当地突出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如在研究农业科技园的技术组装模式时,就采用数学集合论和AHP(层次分析)模型。

     二是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适当地突出案例研究。案例研究采用定时、定点、定位观察,以1995年以来,尤其是“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山东寿光蔬菜科技园区、许昌农业科技园区、重庆渝北农业科技园区、广东新兴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南唐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山东烟台长城葡萄庄园、北京平谷大桃示范基地等)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实地调查,作为本课题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三是专业人员的研究与政府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工作者相结合,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模式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

1、通过查找大量的科技文献和征求农业科技专家的意见,本研究首次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概念加以界定和说明,提出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是“用现代农业技术支撑的、以设施农业工程为主体的、具有多项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是“采取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开发与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2、通过对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特点和类型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农业科技园的功能给予科学界定,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具有科技示范、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龙头带动、教育培训和生态观光等功能,找出了现代农业科技园与常规农业科技园的联系和区别。按照投资主体、项目分类、生态类型、示范功能的内容,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系统地分类。

3、通过对农业科技园结构、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农业科技园布局原理和结构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在空间布局上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三区布局原理。分析三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以及三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对接关系。按照技术渗透原理,说明三区之间主要通过科技对接,品牌对接和服务对接,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联接。这一原理已被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采用,并被编入《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等有关文件中。

4、通过对农业科技园技术组装原理进行研究,论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组装配套的理论依据、原理和基本原则。所谓农业技术组装,就是把传统技术、常规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农业高新技术向常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渗透和融合,把传统技术与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以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运用高新技术来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做好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组装。

5、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地研究,着重就经济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利用机制、市场开拓机制、经营管理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八个方面展开分析,设计出我国农业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基本结构和运作系统。对我国农业开发和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6、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详细地论证了农业科技园带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结构和特点。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分析的方法,得出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功能基础评价指标、园区自身效益指标、园区带动效果评价指标,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参照标准,为农业科技园区立项评审、中期考核检查、完成验收提供了可行的科学依据。

7、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运行模式的研究,对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给予科学界定,结合我国各地的实践,归纳出九种不同类型的园区典型模式,即是:⑴政府主导带动模式;⑵政府主导带动模式;⑶企业主导带动模式;⑷股份制公司带动模式;⑸民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为辅模式;⑹政府支持企业带动模式;⑺园区+农户带动模式;⑻民营企业带动模式。结合全国各地的实践,通过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十一个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它们分别是:新兴模式、唐河模式、孙桥模式、寿光模式、许昌模式、张掖模式、重庆模式、濮阳模式、烟台长城葡萄庄园模式、大连三级园区模式、平谷模式,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8、通过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的研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针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制定我国农业科技园规划、明确农业科技园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利用高新技术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三、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1、该项目研究的领先性在于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模式的研究,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文献均未涉及,缺乏系统地研究。本项目首次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模式进行深入而又系统地研究,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给予了科学的界定,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分区和产业规划方法,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理论和技术体系,丰富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对推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

2、在国内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三区布局的原理。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空间布局的层次,提出了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园区,在空间结构上应具有核心区(中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技术的扩散传播是由核心区逐步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梯次推进的。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三区关系中,核心区是园区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科研、技术推广、培训、社会化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示范区和辐射区是园区的从体,是园区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农产品生产的场所,也是园区技术推广的基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是由核心区逐步向示范区和幅射区梯次推进。

3、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使农业科技园示范的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延伸,使农业科技园与农户进行三个对接:一是科技对接,使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与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对接;二是信息对接,通过农业科技园信息传播,使农业信息与分散的农户对接;三是市场对接,通过农业科技园的龙头作用,使用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农户对接。通过三个对接,使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到传统农业的各个生产要素中去,引起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变革,农业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市场不断开拓,形成和构建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动态过程。

4、通过对农业科技园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要坚持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产品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探索现代农业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各地的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成为教育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通过对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应该成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先导型成功的模式,它不仅是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而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教育和培训、农业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与成功运行的整体模式示范。

6、通过对农业科技园的技术组装原理,运用管理数学集合论原理,对农业高新技术、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组装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农业技术组装的交集进行分析,提出农业技术组装的理论和模式,为建立现代农业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7、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模式的研究,对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给予科学界定,结合全国各地的实践,归纳出九种不同类型的园区运行模式,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案。

四、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

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模式的研究。在科学上,本研究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一般特征和运行规律,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建立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在理论上,为开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新学科和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内容,丰富了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科技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

本研究中所提出的建设农业科技园的基础理论、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已被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和北京市、广州市、珠海市、宁波市、哈密市、中国热带农科院等20多个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所采用。其中有关北京农业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思路的内容,被中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所采用,写进《北京市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文件中。有关发展和建设京郊农业科技园的政策建议的内容,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园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有关建设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已在全国60多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得到广泛推广。据对北京的20家园区的初步统计,1998年到2002年的4年间,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累计生产各种作物种苗19300万株,引进、推广和辐射各种作物新品种440个;建设畜禽原种繁育场8个,引进和繁育畜禽良种31个,繁殖和推广家畜良种2398头;推广节水配套设备0.8万套,每亩农田平均节水34立方米;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240余项,直接涉及面积100万亩。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23亿元。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探索新一轮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北京市农委初步统计,京郊农业科技园区共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142家,安排劳动力3567人,有效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矛盾;核心区农民平均年增加收入528元,示范区414元,辐射区212元,其对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据初步统计,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年举办培训班500期以上,培训农民10余万人次。

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对促进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据对北京市市级的23个园区调查,单位面积减少化肥施用量8公斤/亩,减少农药施用量0.2公斤/亩,有效降低了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各种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设施农业用地每年可种植作物3-5季,与大田种植比较多0.5-1.5季,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20%-30%,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本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01BJY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