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6期(总第108期) “非典”对“三农”影响专题报告 之三、四(李文、汪三贵、蒋和平等)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3-06-08
【字体:

“非典”对“三农”影响专题报告

编者按:农经所一直密切跟踪非典在中国农村的扩散发展情况,并成立了“非典与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应急课题组,以动态定量研究非典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影响,提出适时的应急政策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

钱克明所长任课题组组长,张陆彪、王东阳副所长任副组长,杨世基研究员、朱希刚研究员任顾问,课题组由所内各研究室组成,通过专业、学科优势互补,实行信息共享,以做到快速反应。本期刊登的是“非典”对“三农”影响专题系列报告之三、之四。

贫困农村的生活状况与非典防治

 

   自从非典在全国蔓延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贫困地区疫情的发展。截至5月22日,在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已有9个省区的42个县发生非典疫情,确诊病例45例,疑似病例24例(国务院扶贫办初步统计)。另据卫生部非典疫情信息网的报道,5月2日至6日全国非典病人中,按职业分类,农民占6%,民工占8%。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贫困地区的农民在生活、营养状况、卫生条件、医疗机构、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上与大中城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这些地区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非典”应当成为目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近两年来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对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营养状况、卫生条件、医疗机构、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等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十分令人担忧。

 

    一、       贫地区农户的生活及营养水平低下。

较高的营养水平是人体免疫力的基本保证,而食物消费又是以收入为基础的。从我们在2002年对重庆市五个贫困区县875户的调查结果看,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841元,分别仅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36%和12%。食物消费支出分别为全国农村居民和全国城市居民的94%和15%。

 

主要食物消费及支出(半个月)

 

消费量(城市居民为购买量)

(公斤)

  食物消费支出 (元)

粮食

肉类

蛋类

蔬菜

食用油

水产品

黔江调查样本地区平均

6.67

0.51

0.15

5.51

0.44

0.02

32.44

*全国农村居民平均

9.91

0.60

0.20

4.55

0.29

0.17

34.61

*全国城市居民平均

3.32

0.80

0.43

4.83

0.34

0.43

221.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城市居民食物消费及支出中没有考虑在外消费

从消费量上来看,粮食、肉类、蛋类、水产品的消费,贫困地区明显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要低,而全国城市居民消费量除了粮食以外,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说明贫困地区人口无论从生活水平还是营养状况都与城市有很大差距。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这些地区的人口身体素质低下,据有关资料显示[1],200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造成的低体重率全国平均为11.2%,城市9.4%,农村13.9%,贫困农村21%。生长迟缓率依次为全国平均16.1%、城市2.9%、农村20.5%、贫困农村30.7%。可见贫困农村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都是最高的,而且将近城市的3倍和15倍。营养不良也使得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地方病、传染病流行和蔓延。

 

二、饮水安全隐患。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为水、土资源匮乏和交通条件恶劣的山区。西北地区是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次雨,主要靠水井,而西南地区则以池塘水、窖水或河水为主。在重庆五县的调查中发现,平均每户农户肩挑背负取一次水往返路程平均在30分钟左右,要是在冬天旱季,取水要花1个小时甚至更多。不光是饮水困难,而且水源的安全也难以保证。这些地区的水源几乎都是露天且没有任何处理,很容易被污染。而且一个村只有很少的水源,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源的情况普遍。因此一旦水质不好或被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广,容易造成疾病蔓延。调查中了解到该地区由于水源水质不够清洁,妇科疾病患者非常多,给妇女本人及家庭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生活卫生条件差。

与非典一样,很多疾病是人畜共患的。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往往牲畜圈与农户厕所设在一起。在我们调查的农户中,有54%左右的农户厕所与猪圈设在一起,中间只隔一块木版,甚至有一些农户的厕所在猪圈内。这样,人畜粪便的“飞沫”或蚊蝇很容易将病菌传染给人或牲畜,形成人畜间的传染。即使牲畜圈与农户厕所不设在一起,厕所一般也是非常简陋,几根木头架上铺些茅草或树枝,只要能遮住别人视线就行,到夏天蚊蝇肆掠,没有什么卫生可言。此外,只有64.45%的农户家中的水缸有盖子以防止蚊蝇和灰尘。尽管这些地区水源不卫生,仍然有很多农户喝未烧开的水,在问其原因时,很多人回答是习惯,也有回答是节约燃料等。有34%的被访者说他们从不用肥皂或香皂洗手。

 

四、人口流动较大。

人口流动显然不利于非典等传染病的预防。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人也不断增加。在我们的样本中, 2001年分别有1/3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离开家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不过外出打工者离开家的时间差别较大。2001年有大于40% 的打工者全年在外,60%的人在家干几个月又去外面打工几个月。不过到春节,一般都回家过年。打工地点一部分是在本省、本县,也有一部分是在外省,多分布于广东、新疆、北京、成都等地。这样大的流动人口数量,这么频繁的往来,这么广的范围,使传染病的预防难上加难。

 

五、医疗卫生网点少,设施简陋、治疗水平低。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我国农村的医疗网点是由村诊所、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构成。由于贫困地区多处于交通极不方便的山区,即使是同一个村子的农户,从村头走到村尾常常要花很长时间,有的甚至1-2个小时。可想而知,从村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的距离就更长。在重庆的调查农户中,农户平均到最近的诊所为2.18公里,到乡卫生院为5.18公里,到最近的县城34.78公里。不光是距离远,公路及交通工具状况也十分不方便,到村诊所和乡卫生院一般是步行,而到县里就往往是翻山越岭,走到公路上再坐车。因此花费时间(往返)平均分别是村诊所约1小时、乡卫生院约2小时和县医院4.3个小时。碰到下雨下雪天道路泥泞不堪就更花时间了。医疗网点少,交通不便是农户疾病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村诊所一般是私人开设的家庭式诊所,医生一般是读过中专或受过一些培训或家传的人员担任。医疗设备非常简陋,相当于过去常说的“赤脚医生”,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外伤和感冒发烧等。乡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对强一些。但具备简单手术能力的乡卫生院很少,更不要说呼吸机、床头光机、救护车等等。这样的条件就连一般的疾病治疗都困难,更不要说非典了。

总之,经济能力低,营养状况差,交通不便,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使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容易得病,有病看不起,无法及时就医,不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从而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建议

面对上述贫困地区的现状,针对非典和其他传染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贫困地区的重点应该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防止非典的传入。首先是要努力控制和尽量减少城乡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其次是劳动力流入地的政府利用城市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对回乡的农民工进行严格地检查,保证每一个回乡人口都是健康的。同时,在城市各交通枢纽继续实行全面检查、就地隔离的政策。

2、在贫困地区通过村民大会、广播、电视、报纸等加强对防治非典的宣传教育,要做到家喻户晓,在农村掀起爱国爱家卫生运动。重点是要提高农民环境卫生的意识,改掉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村庄、家庭和个人的卫生状况。

3、在发现有非典病人出现的地区,应当加强村诊所、乡卫生院所有人员的防治非典培训,加强医疗和防治力度,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最好每户发给体温表,由村诊所负责村内所有人口体温的监督和登记。

4、国家加快通过扶贫投资来改善贫困农户的饮水条件,为所有农户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防止水源污染。在农村推行人畜分厕,并且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5、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建立完整的农村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使之有发现和处置急性传染病的基本能力,防止传染病的扩散。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共同承担大部分建设经费。

6、进一步加大农村扶贫的力度,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营养状况,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建立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有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改变目前许多农户因为支付不起医药费而不去看病的状况,从而使一些传染病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执笔:李文副研究员 汪三贵博士)

 

 

SARS对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冲击的分析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SARS对中国经济是一次外部供给冲击,短期的负面影响是肯定无疑的,关键是其影响多大,何时消除,如何趋利避害?这才是我们要准确把握的。近期许多专家学者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其中胡鞍钢博士依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所谓外部冲击以及内部传导的框架,就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伤害,将远低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效应。如果没有SARS的冲击和影响,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0.3个百分点到1.0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从总体而言,SARS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将影响世界与中国经济,尤其是短期内必将缓冲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势头,那么它将如何影响我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以下作具体分析。

 

一、SARS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近几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收趋缓,农村市场难以开拓,相对于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来说,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于其市场自身的半开放性和局限性,其市场弹性比较小,SARS造成的外部冲击是有限的,也是局部的。一是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化解了SARS集中传播的传染性。这已经由SARS主要出现在城市及其密集区所证明。根据卫生部提供数据,2003年5月中国有15个省区报告有农村发生非典病例,一共涉及85个县,其中对4月26日到5月15日确诊病人进行分析,确诊的农村病人155例,约占同期发生的总病例的6%,因而,不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从发病率角度看,SARS只是小概率事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传染病时中国的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三千,但这次SARS的发病概率不到十万分之零点四。从发病地域来看,SARS主要集中在华北和珠江三角洲等少数城市,农村发病区极少。从产业角度来看,SARS主要影响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投资和进出口等,这些产业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经济中运输业、农产品出口以及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些产业的市场弹性较大,受到的损失会很快随SARS的消失而复苏。从消费角度来看,农村市场现在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它的市场弹性也较少,农民可以相机抉择来应对其供给的减少。即使它影响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收成,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缓解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不利局面,使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同时,从宏观上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一直低迷,有效需求不足,有无SARS对其影响不大。三是农村与农业经济已经具备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在入世的进程中,我们已经预测了入世可能带来的种种外部冲击,而且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国内支持与补贴政策等等,我国农村和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SARS与入世冲击相比,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SARS既增加中国农民的心理压力,又提高其对个人与社会的新认识

从SARS出现至今,由于它主要是侵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一是生命危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拥有独立财产权的人格地位的确立,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当传播快、致命性强、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SARS来临时,农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怀着沉重的心情,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感。二是信任危机。由于SARS的独特性,人们难以明确地判断它的存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尤其是对从疫区返乡的打工农民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采取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因此在政府采取抗SARS的举措中,“隔离”措施摆在第一位。它不仅可及时切断传播源,也有效地呵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时,通过这次SARS的洗礼,农民对自身的社会与经济行为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增强农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今后对诸如此类的外部冲击,作为社会的成员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及时化解不利因素。二是农民会适时变革自身的经济行为,尤其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出发,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其经济行为。

 

三、SARS对农业国内外贸易影响深远

一方面,SARS的出现短期内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活动的减少或停止,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不耐储藏和季节性,其交易活动的减少会在短期内造成不少的损失。另外,SARS对国内鲜活农产品交易影响较大。如据山东省农业厅对农业部定点的15个蔬菜、3个瓜果、3个水产品和2个畜产品,共计23个批发市场交易情况调查,受非典疫情影响,1-4市场成效量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交易额下降15%左右;前期价格高于往年,后期价格下滑,平均下降10%左右。不同农产品累计成交量情况分别为:蔬菜批发市场245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瓜果38.5万吨,减少5%;水产品11.5万吨,减少25%;畜产品比去年同期下降30%。1-3月份市场交易基本没受非典影响,4月尤其是5月以来,市场交易开始受到较大影响,水产、蔬菜、畜产品成效量萎缩幅度日益加大,预计6月份交易将达至全年低谷。造成农产品成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非典恐惧心理影响,外销队伍萎缩,出现了异常的供大于求。从15家蔬菜批发市场看,以外地疫区为主销地的市场受影响较大。寿光市场5月份交易量平均日减50万公斤,部分运菜车停运,进京车辆减少50%,其它疫区减少20%。

另一方面,这种损失不是没有限制的,因为在SARS的冲击下,人们理性的选择了“抢购”农产品行为,一时会抬高农产品价格,虽然政府及时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而这些措施无非是以加大农产品的供给来平抑物价,实质上就是加快了农产品跨区域的流动,可见,国内的农产品反而比平常的流通速度还要快得多,此举又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降低SARS的损失,北京市农产品近期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SARS在深层次上会波及到动植物检疫与防疫问题。入世以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在农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利用“技术壁垒”这一法宝,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隐蔽性。如果说过去我们对此有所误解,那么通过SARS对人们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SARS是由于少数人好食野生动物所致),使我们对食品的来源、生产和流通等环节更为重视,由此而带来我们许多的思维与行为变迁,如消费上会对农产品产生更大的绿色需要,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四、SARS对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警示

当前SARS这场危机,对农村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它是一个外部冲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本身也会对它有一个响应,构成一个冲击和回应的环路,它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影响有限,但是在某些局部却可能是致命的。我们知道,新世纪的前几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其关键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瓶颈在“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出路在减少农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出打工返乡的农民较多,不仅增加农村防护SARS的难度,也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如果不及时从根本上控制住SARS,长期而言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的进程,延缓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使得“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同时,这次的危机是一次“良性危机”。它最大的特点是危机来又快又大,但不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它侵害了政府和人民的利益,SARS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政府和人民有强烈的抗击它的决心和毅力,完全有能力控制和解决危机的。从近几个月抗击SARS的形式来看,我国政府和人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决心和信心,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对 “三农”问题,我们也有更大的信念去解决,早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洪涝灾害、2001年“9·11”事件造成的世界经济紧缩,以及今年的美伊战争等重大影响,这些都被我们迎刃而解,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势头。面对目前的SARS危机,要沉着应战,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农村防治SARS的宣传力度。SARS具有突发快、传染快、破坏大等特性,如果不及时防治,其杀伤力很大,治疗成本很高,对政府和农民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不遗余力的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对我国群防群治、科学治理、争取抗SARS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2、增加农村防SARS的财政支持。近期政府及时投入大量的资金,有效的抑制了SRAS的肆意传播。但也要看到抗SARS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解决它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SARS的病原分析、抗SARS血清和疫苗的配置与规模化生产以及医疗设备的采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因此政府要调整财政预算结构,鉴于农村拥有70%的人口和广阔的防护区域,其防治SARS的任务非常艰巨,对农村要加大财政支持。总之,预防的成本远远低于治疗的成本,注重防治是一个较优的政策选择。

3、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农村与农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尚需转移1.2亿过剩劳动力,SRAS来临之后,大量外出劳动力陆续返回,又增加了转移工作的难度,要适当调整政策与措施:一是寻找发展乡镇企业的新契机,增加就业机会;二是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产业链上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大量劳动力从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把劳动力待业时机转化为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的择业竞争力。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与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SARS危机给了我们相当多的教训,从中得到了一些收益。今后在农村要建立疾病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如采取定期向社会发布疫情,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公开网站等方式,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主动性,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增强农民对人身与财产的安全感和相互间的信任。另一方面,随着食品安全重要性的与日俱增,以及应对“技术壁垒”的需要,我们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与检疫体系。一是标准体系。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收购、销售、检测等环节上,都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并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使标准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二是检测体系。充分利用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环保、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的监测设备,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根据标准进行环境、生产资料、产品的检测。三是认证体系。根据农产品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四是执法体系。围绕农产品标准化和国际化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将农产品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法检查,以保证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批发到零售都按标准进行,并对违法行为严厉查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我们辨证地分析SARS的影响,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政策与措施,必定能化弊为利,最终战胜SARS,推进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执笔:蒋和平教授  何忠伟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