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8期(总第138期) 我国大城市的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率——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梁书民)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5-09-25
【字体:

我国大城市的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率

——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

梁书民

  

     1990年以来,我国大城市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优良耕地,但城市人口密度却急剧下降,低的人口密度大大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与发展现代化城郊农业相结合,是提高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

一、三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

    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变化各具特点,但都具有人口密度从上升到下降的发展经历,只是各自的人口密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因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同而异。

    北京的建成区在解放初发展迅速,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快速发展。在1978~1990年间,北京的人口增长快于建成区的扩张,建成区人口密度呈上升趋势,1990年达到峰值14533人/平方公里。1990年以后建成区人口密度逐年下降,1996年下降为12855人/平方公里,到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10073人/平方公里。2000年后建成区面积的扩张速度明显增加,到2003年人口密度下降到6861人/平方公里,还不到1990年人口密度的一半。近年来北京的流动人口增加,统计常住流动人口将提高人口密度,但不能逆转人口密度下降的大趋势。

三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   单位:人/平方公里

 

北京

上海

广州

人口密度峰值

(年份)

14533

(1990年)

37344

(1985年)

29555

(1965年)

1991年

 

29639

 

1996年

12855

 

 

1998年

 

16250

 

1999年

 

 

11808

2000年

10073

 

 

2003年

6861

5616

7515

上海的非农业人口自1978年以来的增长较为平稳,而建成区的扩张则经历了三次加速过程。1985~1991年上海建成区面积的迅速增加使建成区人口密度由1985年峰值37344人/平方公里降为1991年的29639人/平方公里。1990年上海浦东正式开发开放,1991~1998年建成区面积的进一步加速扩张使人口密度降为1998年的16250人/平方公里。1998~2003年间,建成区更加迅猛地扩张,面积扩大两倍以上,使2003年的人口密度进一步降为5616人/平方公里。

广州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峰值出现在1965年,每平方公里达到29555人。文革期间广州人口增长缓慢,而建成区面积有所增加,人口密度开始下降。1978~1999年间人口快速稳定增长,建成区面积也快速扩张,人口密度下降到1999年的11808人/平方公里。1999~2003年间,广州人口增速加快,而建成区扩张速度更快,使2003年的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到7515人/平方公里。

二、三城市扩张的空间特征

北京的城市扩张在1949~1999年的50年间基本上遵循同心圆式的全方位扩张模式,同时还具有优先向上风上水的西北方向和沿交通干线发展的特征。以亚运村和奥运村建设为主导的城市集中建设,和以上地和亦庄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集中建设,开始改变着同心圆式的扩张模式。目前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人们的消费开始以追求享受为主导,对居住地点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交通便利和接近工作地外,还要求有优雅的居住环境。海淀后山地区的山麓地带、香山—八大处的山前平原、环绕北京北、东北和东面的温榆河沿岸都可能成为北京市近中期城市建设的扩展前线。北京广义的山前地带还包括昌平区的山麓地带和房山区的山前平原,潮白河和京密引水渠也可作为北京未来家居的可傍之水。预计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区位仍将是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而在交通网络充分发达的情况下环境因素的影响份额将越来越大。

北京的背景土地利用以水浇地为主,西部和北部山区林地广泛分布。由于城市扩张以占有平坦土地为主,北京因城市扩张而造成的耕地流失很严重,耕地保护的任务很艰巨。菜地是城市外围的第一个农业圈层,城市的扩张将造成菜地的流失和菜地圈的外移。按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应积极发展单产较高的城郊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菜地,尽量减少单产较低的露天菜地,从而减轻由于城市扩张对耕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同心圆式的扩张模式主宰着1949~2001年上海市的城市扩张。在沿黄浦江两岸向下游发展的同时,黄浦江两岸的边缘扩张具有鲜明的不对称性,东岸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岸。1990年后浦东的快速发展是浦东地区优良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主城区填充式发展的潜力已经不大,从卫星相片的对比可以发现,上海的建成区扩张自1989年以来具有强烈的郊区化倾向。沿京沪铁路的发展已形成从主城区伸向南翔—安亭—江苏昆山的连续带状建成区,沿沪杭铁路的发展有将莘庄和松江同主城区连成一片的趋势,其他自主城区向外呈线状发展的地带还有几片。由于上海的自然环境具有各向同质性,所以城市规划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将起主导作用,浦东的发展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历史上形成的沿黄浦江、沿长江、沿交通干道的发展趋势仍将延续。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已经起步的郊区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上海的背景土地利用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水网纵横,水域面积大。菜地、稻田和养殖水域都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因此上海的耕地保护任务艰巨。在耕地保护和高效利用土地的方针指导下,上海应积极发展玻璃温室以进一步提高蔬菜单产,并适当开发滩涂以补偿不断被占用的耕地。

广州市在1990~2000年间经历了爆炸式的城市扩张,沿珠江北支流北岸向东延伸的建成区带由原来的500米向北拓宽到4公里,白云山东侧的谷地已经成为建成区而同主城区相连,白云山西麓向西到珠江东岸北达新市和石井的城中空地已很少,自新市向北的发展已同嘉禾市相连,大坦沙已有大约90%的面积成为建成区。广州向西和西南方向的发展同佛山向广州方向的发展遥相呼应,使广州和佛山之间的农用地几乎消耗殆尽。珠江南北支流之间的沙洲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变成了建成区。广州的城市发展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有水系的阻隔,山地的阻碍,丘陵障碍,还有广泛分布的水塘和高地下水位的沙洲。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使广州的城市发展特点突出,沿江发展,沿山麓延伸,对沙洲的广泛开发利用,沿平坦谷地的发展都是广州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预计未来广州向北发展的潜力很大,流溪河南岸到白云山西麓,南起嘉禾市北到钟落潭镇,宽6公里长21公里的山麓平原是广州北扩的理想场所。广州未来向西和西南方向的发展将以填充式发展为主,直到同佛山连成一体。广州和番禺之间是一片丘陵区,连片发展较为不易,但通过大石镇和钟村镇的发展实现广州和番禺之间的带状连接是可能的。广州进一步的东扩可能同增城的新塘镇连成一片。

广州的背景土地利用以灌溉水田为主,蔗基鱼塘广布,水域面积大。1990~2000年间,城镇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基塘。通过大面积的挖田改塘使基塘圈向外推移,保证了基塘面积的稳定甚至增加,但结果造成了稻田面积的大大减少。在通过城市规划严格限制城镇的无序扩张的同时,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蔬菜、水果和鱼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保护耕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另外,珠江口流动沙洲广布,适当的围垦可以部分弥补耕地的过渡流失。

三、三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

为预测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未来的发展,利用1990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两个时段的美国陆地卫星像片进行对比研究。首先通过目视解译绘出两时段三城市及附近县市的城市城镇建成区和较大的农村居民点的真形,测算出两时段城乡建设用地的面积和勾绘出两时段城镇发展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根据两时段间的人口增长速度,用指数增长法预测各城市2010年的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三,计算城市的毛边际人口密度,它是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值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值的比值。利用毛边际人口密度和到2010年的非农业人口增量,预测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第四,利用总人口同建成区面积的比率计算建成区人口密度,研究三城市人口密度演化的特点。

主要预测结果为:到2010年,北京及近郊区县的总人口将达1291万人,上海及近郊区县总人口达1255万人,广州—佛山及附近县市总人口达877万人;上海的建成区面积将达2208平方公里,北京为1986平方公里,广州—佛山为1811平方公里;届时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广州—佛山将降为4842人/平方公里,成为三城市中最低的,上海为5685人/平方公里,北京最高为6504人/平方公里。

预测结果表明,广州的起始建成区人口密度最高,但其边际人口密度却最低(228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也最快,上海类似于广州,为高人口密度和低边际密度类型。北京的起始建成区人口密度最低,但其边际人口密度却最高(603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也最慢。建成区人口密度的趋同化符合现代消费观趋同性的大趋势,但建成区人口密度的过渡下降是极低的毛边际人口密度造成的,必然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下降,城市密度低造成了各种活动交通距离的增加,从而造成了居民家庭对小汽车的依赖,致使能源浪费严重。

随着建成区的进一步快速扩张,各城市的人口密度将继续下降。城市的扩张占用了大量优良耕地,较低的毛边际人口密度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城市的无序扩张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从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相应的对策应当为通过城市规划增加城市的毛边际人口密度,整理复耕城郊撂荒土地和大力发展现代化城郊农业。

 

实际值

预测

北京附近

 

1992年

1999年

2010年

总人口(万人)

938

1076

1291

非农人口(万人)

630

803

1075

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1248

1535

1986

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7516

7007

6504

毛边际密度(人/平方公里)

 

6038

 

上海附近

 

1989年

2001年

2010年

总人口(万人)

1149

1210

1255

非农业人口(万人)

826

950

1043

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1315

1825

2208

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8737

6627

5685

毛边际密度(人/平方公里)

 

2423

 

广州佛山附近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总人口(万人)

657

767

877

非农业人口(万人)

391

519

647

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692

1252

1811

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9483

6126

4842

毛边际密度(人/平方公里)

 

2282

 

 

 

                                    (责任编辑:朱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