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5期(总第125期) 2005-2010年粮食生产和消费量预测(李宁辉、罗良国)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5-02-20
【字体:

2005-2010年粮食生产和消费量预测

 

李宁辉   罗良国

 

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粮食生产和消费需求进行时,除了要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中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能力,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和市场发育将诱发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与结构变化,科技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影响农业增长进程以外,还应考虑到国内外价格关系变化对国内各种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影响效应。

我们在预测中,对一些宏观变量的假定为:(1)2005年的人口增长率为0.6%,其中城镇人口增长率为3.976%,农村人口增长率为-1.841%;201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0.511%,其中城镇人口增长率为3.107%,农村人口增长率为-1.955%。(2)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2005年分别为6.5%和5.0%,2010年分别为5.5%和4.5%。(3)农业科研实际支出比上年的增长指数,2005年为5.0,2010年为4.5。(4)水利投入实际数比上年的增长指数,2005年为5.0,2010年为4.5。(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5年为8.2718,2010年为8.2654。此外,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来自200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利用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见附表,主要结论有:

1、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放缓。预测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4.85亿吨,2010年为5.11亿吨。

2、人口增长依然是粮食总需求量增长的推动力。但是人均口粮年消费量开始下降,2003年为210.1 公斤,2005年下降到204.8公斤,2010年为203.5公斤。城镇人口的口粮消费占总口粮消费的比重将从2003年的25.8%逐步增加到2005年的27.8%和2010年的29.9%,而农村人口的口粮消费占总口粮消费的比重将从2003年的74.2%降低到2005年的72.2%和2010年的70.1%。

3、随着人口数量的刚性增加、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加,粮食间接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饲料用粮将从2003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05年1.45亿吨,2010年将达到1.60亿吨。因此,饲料用粮在未来粮食总需求中的份额将会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

4、由于食用油需求拉动,我国仍将大量进口大豆榨油,以弥补国内供给不足。

5、粮食总需求量的增长将超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进口将有所上升,进口量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将从2005年的5.24%增至5.62%,主要用于进口大豆。

 

附表:

2005-2010年我国粮食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面积(万公顷)

10489

10485

10462

10433

10404

10310

单产(吨/公顷)

4.626

4.697

4.767

4.829

4.883

4.924

总产量

48518

49248

49878

50377

50805

51065

净进口

1875

2302

2295

2283

2260

2214

进口

2634

3056

3062

3068

3074

3076

出口

759

754

767

785

814

862

总消费

50309

51219

52077

52866

53728

54740

供需平衡

52

112

162

191

269

417

居民消费

26951

27048

27156

27210

27252

27291

其中:城镇

7793

8093

8392

8664

8928

9185

      农村

19158

18955

18764

18546

18325

18106

饲料用粮

14525

15023

15425

15772

16016

16044

注:供需平衡 = 总产 + 净进口 – 总消费。因库存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此处供需平衡没考虑库存部分。总消费包括居民食用、饲料用、种用、工业用和产后损耗。以下四个粮食品种的预测表同。

 


 

2005-2010年我国稻谷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面积(万公顷)

2772

2759

2743

2724

2705

2688

单产(吨/公顷)

6.43

6.47

6.53

6.57

6.62

6.66

总产量

17812

17862

17903

17907

17905

17888

净进口

-275

-287

-302

-321

-343

-367

进口

39

38

36

35

33

31

出口

314

325

339

356

376

398

总消费

17523

17562

17588

17581

17561

17522

供需平衡

15

13

13

4

1

0

居民消费

14655

14686

14716

14721

14720

14720

其中:城镇

4165

4310

4449

4580

4706

4829

      农村

10489

10376

10267

10141

10014

9891

饲料用粮

1334

1343

1341

1334

1317

1284

 

2005-2010年我国小麦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面积(万公顷)

2384

2368

2348

2329

2312

2298

单产(吨/公顷)

4.16

4.24

4.31

4.37

4.42

4.47

总产量

9927

10036

10126

10175

10225

10275

净进口

-3

-14

-27

-40

-54

-69

进口

89

84

78

73

68

63

出口

92

98

105

113

122

131

总消费

9917

9978

10043

10091

10131

10166

供需平衡

7

45

57

44

40

41

居民消费

8109

8167

8234

8287

8334

8377

其中:城镇

2077

2160

2245

2321

2395

2467

      农村

6032

6007

5989

5966

5939

5911

饲料用粮

263

263

261

257

252

244

 

2005-2010年我国玉米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面积(万公顷)

2628

2651

2660

2666

2664

2642

单产(吨/公顷)

5.14

5.25

5.36

5.47

5.56

5.64

总产量

13504

13925

14270

14580

14815

14890

净进口

-305

-285

-276

-271

-272

-289

进口

3

3

3

3

3

3

出口

308

288

280

274

275

291

总消费

13216

13654

14006

14320

14552

14606

供需平衡

-17

-14

-12

-11

-9

-4

居民消费

778

752

729

706

685

667

其中:城镇

123

125

127

129

130

132

      农村

655

627

602

578

555

535

饲料用粮

11282

11722

12078

12398

12637

12705

 

2005-2010年我国大豆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面积(万公顷)

861

866

873

881

894

918

单产(吨/公顷)

1.83

1.88

1.94

1.99

2.04

2.10

总产量

1579

1629

1690

1750

1825

1924

净进口

2212

2657

2686

2716

2747

2779

进口

2229

2672

2700

2728

2757

2786

出口

17

15

14

12

10

7

总消费

3714

3998

4337

4707

5265

6195

供需平衡

45

67

105

156

239

386

居民消费

980

1005

1031

1048

1063

1073

其中:城镇

441

466

493

514

535

553

      农村

540

539

538

534

528

520

饲料用粮

110

113

115

116

117

116

 

                                                    (朱希刚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