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刚

来源 :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0-31
【字体:

朱希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第五任所长(1990-2000年),研究员,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博士导师。现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农业技术经济》主编。

1940年4月生,男,汉族,江苏省江阴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曾担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长(1992-2002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1994-2003年)、北京市第六届专家顾问团顾问(1994-1998年)、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1997-2000年)、农业部第五、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2-2000年)、农业部第七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2000-2004年)、农业部第一、二、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2-2002年)、《农业经济问题》主编(1994-2003年)。

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在农业科技进步及政策、科研和推广经济、生产经济和资源配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农业企业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是我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88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全国农业推广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有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第一完成人的3项,第二完成人的3项。“农户种植业规模理论与约束条件研究”获农业部1990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首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农业规模问题,为我国农户种植业规模研究的科学性做出了贡献。“农业区域开发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获农业部1991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填补了我国农业项目管理领域中的空白。根据农业科技管理的需要,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于1991年设计出了“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被农业部正式采用,一直是全国农口的统一计算方法。在国内最早研究和计算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测定的各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已被政府部门和学术结引用,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被农业部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方法,研究成果获农业部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公开发表论文150多篇(国外期刊上发表6篇),出版学术专著14本,主编学术论文集16本。独著和合著的学术著作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利用的经济评价》、《农业技术经济》、《农户种植业规模研究》、《农业区域开发项目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国大豆经济研究》、《技术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等。

已培养博士12名,硕士14名,博士后出站2名。现在还继续招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通信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E-mail:zhuxigang@ca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