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用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张心如   发布时间: 2024-02-26
【字体:

2月3日,2024年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2024年一号文件强调了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凸显了在‘三农’工作中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正在加快部署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晓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科技在“三农”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怎样的?如何更好的让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就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专家。

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战略布局越来越明晰化。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再次提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们既要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有一个创新的认识:确确实实要拿出一些真正强有力的措施——‘有牙齿’的政策,这是关键所在。”

“科技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朱晶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在粮食稳产保供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我们尽快构建起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更高更强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大食物观落实、落地,落细、落好。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目标何在?王晓君表示,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与发达国家70-80%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之所以要强化科技支撑,王晓君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受耕地资源硬约束,通过扩面积提产量的潜力已经较小。当前我国粮食单产提升还存在较大空间。进入21世纪之后,除了小麦持续保持增长优势外,我国水稻、玉米及大豆单产年均增长率均不及美国,与美国单产水平进一步拉大。到2023年,水稻、玉米和大豆单产水平仅为美国平均水平的83%、56%和56%。

“依靠科技提升单产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王晓君强调,在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和新兴产业高地,着眼于强化国际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竞争力。结合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未来我国农业创新或许会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农机装备与智能化等领域持续发力。

樊胜根指出,在粮食安全的视角下强调科技支撑,不仅仅是指在食物上得到足够的保障,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农业。“在双碳的目标下,我国农业整个产业系统都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下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物供应,离不开科技的投入与创新。”樊胜根说。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还面临着系列瓶颈。王晓君指出,从农业科技创新链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体现在“一前一后”,即原始创新和技术推广,以及创新链中不同环节衔接不畅导致的整体效能不高。具体表现为:基础前沿研究储备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难以破解、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还需提高这三个方面。王晓君建议,为持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还需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并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以种业振兴守护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育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头所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强调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其现实背景。樊胜根指出,目前,我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面临着玉米和畜牧业对国外依存度较高、农业研究战略方向有待调整等困境。

朱晶对此表示,大食物观的基础仍然是粮食,这就要求抓住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下大力气攻克种业瓶颈关键技术,做强种子“芯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食化”,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我国种业振兴与发展还需朝着营养健康和低碳环保转变。樊胜根表示,种业振兴不仅以增产为目标。一方面,我国种业要追求营养健康,做好农作物的功能性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环保,通过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通过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来提高种业的营养健康水平、实现环保目标是未来的关键。”樊胜根说。

面对文件提出的“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这一表述,王晓君表示:“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种业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加快生物育种创新和产业化力度,对于突破当前我国种业重大瓶颈问题、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与应对气候变化、助推农户节本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提高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布局与管理,王晓君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题的产学研协同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推动种业自立自强,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培育生物育种产业化健康的市场环境。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这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

王晓君指出,近年来,随着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队伍的逐步萎缩,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业科技快速、顺畅进村入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链上的最大短板。农业技术到田率不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对此,为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更好顺应数字化渗透下的农业发展环境和经营主体的新需求新变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需要加速重构,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厘清技术属性范畴,构建公益性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互补的推广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回归主业;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扩充农技推广队伍,进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资源,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公费农科生中充实基层农技人员力量。

樊胜根指出,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如科技小院、MAP战略等。此外,一些诸如合作社模式、农技服务公司也在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以多元化的形式把农业技术推广给千家万户的农民”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大力创新生产方式,为丰富食物来源提供充足动力。”朱晶强调,通过集聚涉农高校、院所、企业、基金、孵化器等各方资源,建设生物创新平台,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布局与应用,利用科技将食物来源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此外,农业科技应用同样呼唤绿色低碳。朱晶表示:“要持续推进绿色农业科技装备的全领域突破,将绿色科技应用在食物的生产、仓储、加工、物流等各环节,下大力气打造出一条绿色低碳食物产业链,充分体现大食物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