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期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   发布时间: 2022-08-22
【字体: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产业经济

从供求两侧考虑我国农业安全......黄少安(4

畜禽禁养区政策降低了中国生猪产能吗——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李晗,赵敏娟,陆迁(12

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曹菲,聂颖(28

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目标、进展与建议——基于长江禁捕典型省域的调查......刘子飞,韩杨(42


农村发展

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和实施模式研究......赵丙奇,章合杰(52)

一种农村发展的新范式——基于《农村发展手册》的分析......杜焱强,刘祖云,陈利根(63)

现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征分析——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监测数据......陈德仙,胡浩,黄中伟,戈阳(73)


土地问题

破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难题之道......黄延信(8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动因及效果:一个文献综述视角......朱晓哲,刘瑞峰,马恒运(90)

农村宅基地价值构成及其退出补偿对价研究......赵林玉,冯广京,谢莹(104)

国外农经

美国的农业政策与WTO合规:2018—2020......赵将,张蕙杰,段志煌(113)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测度......卢昆,王希龙,皮埃尔·菲勒,陈珏颖,王钦意(125)


其他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张延龙,王明哲,钱静斐,廖永松(135)


从供求两侧考虑我国农业安全

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摘要:本文认为食物安全或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安全;中国的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问题根源于中国巨大人口总量、从而巨大食物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政策和措施,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统筹考虑;供给方面,影响中国农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可农土地数量和质量、以种子为核心的农业技术、物种和资本,而且是四位一体、相互关联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开放金融体系背景下影响农业安全的新因素。国际供给是被有效利用还是被控制,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特别是农地是否安全;需求方面,控制人口总量、从而控制总需求是战略性的,优化需求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的缓解食物安全问题的空间。

关键词:农业安全;食物安全;供给分析;需求分析


畜禽禁养区政策降低了中国生猪产能吗

——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晗,赵敏娟,陆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波特假说为理论基础,创新性的将跨期选择思想引入环境规制与产业绩效的分析框架,并将畜禽禁养区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划分为短期挤出效应和长期补偿效应,以综合考察畜禽禁养区政策对于中国生猪产能的影响以及动态过程。进一步结合2006—2017年673个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法对上述研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畜禽禁养区政策对中国生猪产能的平均处理效应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逐年分解发现,畜禽禁养区政策实施的第二年、第三年显著降低了生猪产能,从第四年开始对生猪产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为波特假说在畜禽业的成立提供经验证据;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畜禽禁养区政策主要通过短期的成本效应对生猪产能造成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畜禽禁养区政策通过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培育规模养殖主体两条路径提高了生猪产能;拓展性分析讨论了畜禁养区政策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在生猪养殖的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的畜禽禁养区政策均对生猪产能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适度发展区的畜禽禁养区政策对生猪产能没有显示出统计水平上的显著性,但畜禽禁养区政策显著提高了潜力增长区的生猪产能。

关键词:畜禽禁养区政策;中国生猪产能;波特假说;动态效应;双重差分法


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

——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曹菲(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聂颖(海口经济学院)


摘要: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发演化的重要形式,是破解我国小农户供给与大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武器。本文重点关注了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机制。其中一个贡献就是验证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使得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白箱化”。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其作用机制是产业融合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但是其增收效应逐渐减弱。产业融合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产业融合发展对中高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农民的影响都比较小,而最大受益者是中低收入阶层。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决策部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民收入增长;中介效应


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目标、进展与建议

——基于长江禁捕典型省域的调查

刘子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韩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摘要:当前,禁捕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已经完成,转产就业政策作为渔民退出捕捞权补偿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下和未来的重点难点,对长江禁捕稳定持续和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区域退捕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转产就业政策目标是帮助渔民获取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防止退捕渔民“积贫返贫—生计压力—偷捕返捕—弱化禁捕”,基本逻辑是通过政府承担转产就业成本以达成渔民稳定退捕这一具有生态外部性的集体行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政策层级机制,地方政府是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改进者,市场主体也正逐步参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一批”为主的转产就业模式。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转产就业不充分、岗位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难题,这既有渔民生计资本低、博弈心理的内生因素,也有区域经济与资源禀赋约束、政策针对性不足的外部因素。未来,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应长短结合、双重驱动,多元化就业模式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渔民合理诉求提升转产就业精准性、优化政策制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长江流域;长江禁捕;转产就业政策;退捕;渔民


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和实施模式研究

赵丙奇(宁波大学商学院)

章合杰(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是新一轮信息科技“大爆发”背景下,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次“质变”,需要重新对其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并创新其实施模式。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具有进一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及富农增收的价值。三大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感知功能、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功能以及全媒体的可视化表达功能是否完备。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包含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圈是否完善及其所产生的信息链条是否完整。信息链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由生态圈的完善程度决定,同时,信息链也是联系生态圈各主体的纽带。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可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模式、大型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模式、“电商+追溯体系”模式、地理标志农产品模式以及政府组织推广模式,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内部关系以及人、物与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五大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追溯体系;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


一种农村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农村发展手册》的分析

杜焱强,刘祖云,陈利根(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农村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农村发展手册》是目前少有的系统地介绍农村发展的英语著作,甚至被誉为全球农村发展的“指南针”。本文结合书评方式系统阐述农村发展理念、范式与方案等问题,农村发展面临困境、概念争议及其理论缘起,基于现代化、依附论和全球化等理论的辨析,进而分析一种新的农村发展范式——舒适性发展,并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替代农业和劳动力性别等维度论述如何走向新范式发展,以增强其操作性与实践性。本文认为,舒适性发展凸显了农村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更好发展而不是更快增长,其核心在于利用环境要素和人文资源等优势来提升乡村吸引力,并在满足人类生理和精神等舒适性需求过程中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就中国农村发展而言,其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舒适性发展范式,但该范式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突出乡村生态、文化等特有功能,基于舒适性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以农民为中心推动制度守正创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后现代主义;乡村建设;舒适性;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征分析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监测数据

陈德仙,胡浩(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中伟(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戈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家庭农场本质上是家庭农业企业,是中国着力培育的农业经营组织,也是一种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经典农户模型,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家庭农场2014—2017年的监测数据,基于净买和净卖视角分析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总体具有“高度的要素净买和产品净卖”特征,家庭农场高度参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交易,而不完全的市场环境因素致使其面临较高的总交易成本。因此,需要营造有利于降低家庭农场总交易成本的市场环境,包括减少家庭农场的雇佣交易成本、降低家庭农场的土地交易成本、整合家庭农场的产品交易渠道等。

关键词:家庭农场;经营特征;交易成本;政策建议;长江中下游



破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难题之道

黄延信(农业农村部)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耕地)、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和农村的宅基地这三类资产,虽然实行分类改革,但改革的制度设计本质上应是内在一致的。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根据党中央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的精神,应通过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坚持不重新分配宅基地、不大面积调整宅基地、不新增宅基地面积、不造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原则基础上。按照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确权登记,锁死总量,盘活存量,鼓励复垦,民主决策的思路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关键词:产权;宅基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动因及效果:一个文献综述视角

朱晓哲,刘瑞峰,马恒运(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土地制度问题是治国安邦之本,关系国家长期稳定和人民福祉。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及补偿问题。已有研究关注土地制度演变纵向的、历史视角的全面分析较少。本文以全面的、历史的视角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前世今生”,根据土地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将土地制度分为旧时候皇权统治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新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前者,农民遭受政治和经济双重压迫,长期处于温饱和贫困的双陷阱;后者,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对土地剩余的索取权,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土地产权的演变贯穿于土地制度变迁之中,衍生出不同的土地经营制度形式。政权更迭是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力,农产品需求压力是农地经营形式变革的基本原因,农村土地征用行为衍生于土地产权的原始来源性质。国家和农民的“双需”决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公平和效率会使两者均不可得。人地矛盾依然存在,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需要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创新仍在路上。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绩效;土地革命



农村宅基地价值构成及其退出补偿对价研究

赵林玉,冯广京,谢莹(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摘要: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明晰农村宅基地价值构成及其实现问题,已成为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深化改革的关键,不仅涉及农村宅基地价值构成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价值对价实际问题。研究认为,当前深化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核心是明晰和显化宅基地所有权价值构成及其实现方式;农村宅基地价值构成主要包括宅基地所有权中集体享有部分的价值(V1c)、宅基地所有权中个体享有部分的价值(V1i)、宅基地资格权价值(V2q)、次级宅基地使用权价值(V2s)和住宅建筑物所有权价值(V’b)。研究提出,基于宅基地价值构成分析,宅基地退出补偿应当坚持“退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宅基地退出补偿价值的对价公式为CV’2=V’1i+V’2q+V’2s+V’b。在此基础上,以余江区为例,本文开展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案例分析,提出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制度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宅基地;宅基地价值;宅基地退出;补偿对价


美国的农业政策与WTO合规:2018—2020

赵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张蕙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段志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2018年美国新农业法案以加深的“黄箱”政策应对2013年以来全球农产品市场下行给美国农业带来的严重冲击,加强了对农民的保护。之后,美国政府为应对贸易摩擦影响出台的两轮市场促进计划(MFP)以及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出台的两轮新冠疫情食物援助计划(CFAP)和薪酬保护项目(PPP),直接导致美国农业综合支持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出其对WTO做出的承诺。美国在WTO规则制定上扮演核心角色,在乌拉圭回合谈判后美国农业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发展一度引领世界农业政策转型。目前,美国违背加入WTO承诺的做法对以规则为基础的WTO和多边贸易规则带来了挑战,分析其农业政策变化趋势、动机和支持方式等对判断未来美国农业政策走向和未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农业政策;WTO合规;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综合支持量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测度

卢昆,王希龙(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皮埃尔·菲勒(朴茨茅斯大学蓝色治理中心)

陈珏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王钦意(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本文在构建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3)的基础上,使用“反事实推理”方法测算了最近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水平的总体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中美此轮贸易摩擦未对中国水产品的进口水平造成负面影响,中国水产品的进口结构对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做出了积极的胁迫性响应,并且已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中国的水产品进口在贸易空间格局上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中国水产品进口既有的多元化渠道保障能力不但能够抵消,而且远远超过了中美此轮贸易摩擦潜在的负面效应;受中国水产品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影响,中美此轮贸易摩擦的爆发对中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均造成了微幅的负面冲击。着眼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的高质量安全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水产品国际贸易不仅要优化贸易格局,做好水产品出口市场的适应性调整,而且要据时调整水产品生产加工结构,全面提升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另外还要强化水产品质检防疫工作,提升冷链物流运营体系的安监水平。

关键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美贸易摩擦;水产品进口;水产品出口;多变量灰色预测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

张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王明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钱静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廖永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带动主体,如何有效推动其在“十四五”期间提质增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全国593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呈现与分析,并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发展思路。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具有社会责任突出、地区差异化发展等特点。但目前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融资渠道窄、数量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低、研发投入程度低、品牌认证少和经营管理滞后等矛盾与局限。研究认为,在“十四五”规划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需着力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构建全产业链。政府应加大龙头企业融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战略,多方面提高龙头企业家素质,从而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四五”规划